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时间:2024-08-02 13:19:05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八、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

  1、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梳理重点字词

  三、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哀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文末“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打一人物)引出苏轼和课题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1、忆一忆苏轼(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

  2、说一说背景(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知时

  三、品一品美文——赏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参考注释,对手互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学生再次巩固。(见学案)

  (二)再读课文,体味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记了何事?

  2、描了何景?

  3、抒了何情?(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然后再用小标题概括)

  (三)研读课文,体悟“闲”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苏轼平生五千卷,今日怎么就闲人一个呢?

  2、文中哪里看出他今天的确“闲”呢?

  3、从苏轼的“闲”你感受他怎样的情怀呢?

  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让学生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再次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情。

  四、说一说感悟————写文

  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你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把古文教学拓展到现代生活中来,做到“古为今用”。再写一段话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感触。

  五、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色小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那从容面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寻伴夜游乐观旷达描写———庭中月色抒情———月下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10

  我要说的课文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27课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结合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和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这样设计,一方面可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作者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朗读入境。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所以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这篇文章也要求学生背诵。但是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边读边品味意境。

  (四)自读翻译。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必要翻译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我把这一内容分为三步:

  第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画下来。

  第二,小组内交流,解决刚才遇到的.困难,仍不能解决的在全班提出。

  第三,班内交流问题较大的句子。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1、月色入户。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教师可以扮演户的小篆字形,及由门到户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印象。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耳”字可以联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进行解释,这样一方面复习了旧的知识,一方面有利于新知识的记忆。

  (五)问题研讨。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分别针对文章的三个部分。

  1、勾画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这里也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可以采取添一添的办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犬吠鸡鸣,几处纳凉处笑语阵阵。

  这样添好吗?为什么?

  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这样一改就破坏了原文的清幽宁静的意境,其他几点不足也能很快说出来。

  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诗集》”

  设置此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

  3、探闲人。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两个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六)练习巩固。

  1、学生3分钟左右复习重点词和翻译时遇到问题的句子,然后同桌互相考问。

  2、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重点词句的考查,同时也是归纳。

  3、诵读课文,比比谁先背下来。

  (七)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指他越来越远的被贬经历)。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

  七、板书设计。

  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zongjie/jiaoxuez/956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