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

全诗 时间:2022-09-01 20:24:4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

  是出自《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名句。

  【全诗如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感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感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那里推进一步,证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应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完美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

  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述,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能够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之后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证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但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证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好处。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那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

  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但是,那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期望的状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期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述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感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感情而期望长葆青春,总之,为感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情绪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证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

  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资料。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那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期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但是是无望中的期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资料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能够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述。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先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那里能够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相关阅读】

  注:

  1、《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那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那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3、译文1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那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2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期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4、李商隐(812-858),字义山,自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朝代,是我国唐代后期的一位卓有成就的杰出诗人。李商隐出身于中小官僚家庭,其父李嗣做过获嘉(在今河南)县令,在李商隐三岁时,其父罢官入浙东幕府,直到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李商隐聪颖早慧,在《上崔华州书》中,他自述“五年诵诗书,七年弄笔砚”,文学启蒙以及初次进行创作都很早。李商隐家境清贫,幼年丧父,能够说他的童年是不幸的,且不说自幼随父幕府飘零,尝尽寄人篱下的滋味;即使这样辛酸然而有幕可依、骨肉相守的岁月也不得长久,十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一家人陷入更悲惨的境地。生活的艰难过早地降临到商隐幼小的肩头,为了生存,他“占数东甸,慵书贩舂”,移家洛阳郊外,给人抄书或服役,小小年纪便体味到世态的炎凉。

  一个作家创作个性的构成,其早期的生活经验至关重要。也许正是童年生活的艰辛,铸就了李商隐多愁善感、略带忧伤的灰色性格基调。他对生活中杯具性的因素尤为敏感,那些柔弱无依、流离漂泊的事物,如流莺、蝉、柳之类,常是李商隐诗中习咏的对象。李商隐对这类事物的体察入微,那份物我浑一、灵肉相依的深情贯注,乃其本性在这类事物中复本还原,这就是先天个性气质所致了。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感情为题材,情思婉转、文辞精美、声韵和谐,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败,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常规和体味上。无题诗摆脱了对外在时空和因果关系的依靠,纯凭人物的意识流来组合意象。

  愁而不知何以愁,只觉得满目皆愁,这种抒情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略事取情因而更显纯粹与主观。李商隐以自己杯具性的心态体察外物,物的自然属性及传统内涵均经诗人个性化的渗透及渲染。李商隐体物的杯具性、主观性特征,除了个性容易被本身即具悲凉情调的事物打动,更有便是在这类并非必须具有悲凉情调之物中发掘悲凉,但这都是先将外物悲凉化之后,从而咀嚼其中的悲情。更多时候,诗人是透过意境的营造,来传达复杂深沉的感慨与隐约幽微的心绪,意境即是对自然环境最主观化的处理结果,是心之境,意造之境。《无题》诸什中蓬山万重的阻隔,金蟾锁香般掩抑而不绝的相思,雪月瑶台下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等,都是以不落言诠的诗境来抒写心灵。

  “无题”之作诗题,就在于诗人情感的复杂与诗意的不确定,难以用确切标题统括。这也许和诗人的婚恋历程相关。李商隐的婚恋历程总的来说是曲折的、不幸的。对于前妻,李商隐不愿提及,大约他对那桩婚姻多有不满;对于商女柳枝,李商隐对她大胆追求颇为欣赏,对她被贵人娶去的不幸颇为同情,诗人与柳枝的恋情只是邂逅相遇撞出的火花,一闪即逝,留下的不无遗憾;对于女道士宋华阳,诗人颇为钟情,但是在史料中却看不到宋华阳以心相许的蛛丝马迹,那但是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恋;至于与王氏的感情、婚姻,李商隐有过感情追求的兴奋,也有过婚后生活的幸福。但他与王氏多是两地相思,着未免让人感伤,更不幸的是,王氏与诗人仅生活了十二年便与世长辞了,使这段令诗人极为满意的婚姻转化成悲怆的悼念。李商隐写的无题诗多是对感情深透细密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凄绝而缠绵的心绪。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诗歌中,有所谓三足鼎立之说,能够称之为三绝,即咏物、咏史、无题。其中,无题又是绝中之绝。

  说到无题,就要直面学术界的争论了。无题诗如何界定?学术界有二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标题为无题的诗,共十四首。还有一种认为,除了这些外,将《锦瑟》、《碧城》、《圣女祠》等与其风格相似的也应算在其中。如果严格地区分的话,似乎前者更准确一些。14首无题之中,流传最广,最受后人青睐的是6首七律之作。

  无题诗难解,主要是它挑战了中国的诗学传统,与挑战了我们的诗学修养及审美习惯。甚至有人宣称“无题诗不可解”,也有人说“无题诗没有定解等于无题能够有多种解释”,无解,没有令众人都信服的解释也正是无题的特色。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联两句,写感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那里推进一步,证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应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完美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述,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能够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6、三、四句,之后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证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但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证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好处。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那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但是,那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期望的状况下产生的意念。

  7、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述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感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感情而期望长葆青春,总之,为感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情绪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证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资料。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那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期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但是是无望中的期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8、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能够明白。“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齐,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那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情绪。“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感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资料而更具普遍好处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那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感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期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9、“相见时难别亦难”如异峰突起,摄人心魄。它是人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突然把一个结论置于人的面前,没有铺垫,没有叙述,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它打开了人对生活的`理解空间,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沿着这起句的感叹,诗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象飞流之下后的浅滩,把人带入舒缓的情景之中: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有两种意思,一是东风软软地吹拂,意识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将尽,百花凋残,是从客观的场景中传递着春残局面,也正是诗人的伤感的心境表现。其二是百花凋残,以前给百花带来生机的东风,此刻却没有潜力扶助它们的持续鲜艳。既带将春来,又何带了春去,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可奈何花落去。而这句又正好补充了首句的突兀。花经过了严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绽放了,才让人看到它的美丽。这是相见难,应对花的凋零,这么美丽的东西一旦凋落又何时再见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道“明年花开知有谁”命运的无常,美丽的东西的无常,更是感情的无常。经过千难万阻,百转千思,“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感情升温,于是离别更加恋恋不舍。如果一见之后,更有可能永难再见,这样的别就更加让人难。感情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诗人是有着担忧的,既期望于“东风”的救助,也知是大势难转。在这种状况

  下,诗人该做如何选取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感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

  颈联开始转换场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的思绪从自身开始转换成关注被思念者身上,诗人想像着心上人必须和自己一样,红颜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感情何时才能实现呢?她多么期望能在自己最完美的年华有一个完美的结果啊,揽镜自照,生怕华发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还在望月长吟,“愿借月华流照君“。不仅仅想到对方,而且还想到了她的冷暧,她的感觉“夜吟应觉月光寒”,正是“所思在远道”,阻碍重重,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她长久地望着月光,借长吟以抒郁闷情怀,这时不仅仅是对人的思念,还会有更为复杂的担忧、忧虑、失望、期盼、渺茫等种种的情绪反映,此时的月光便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诗人同样有所体会,于是联想到对方也会象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关心、体贴与牵念啊。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句既是安慰对方,也是安慰自己。对这句的解释,一种是无多路意思是不远了,就要实现了。我自己的看法是,无多路是通向感情的路径很少,也许只有唯一的一线期望。这也是为什么难见难别也难,为什么要有那么深刻的心理准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青鸟殷勤为探看”按前一种解释就应说前途是很光明的,感情是大有期望的,青鸟是王母跟前的一只鸟,传递消息。我的看法是,为什么要这只青鸟探看,这青鸟可能是唯一能够帮忙他们的人。这也正是他们的感情实现的渺茫与艰难。这微小的期望能否实现呢?诗人没说,只留下了这一条微弱光明的尾巴。

  此诗情绪由急到缓,由喷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又由沉郁到一线光明,柔肠百转,宕荡起伏,极尽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动人,实为咏唱感情的千古名作。(凭栏望月)

  10、“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证明相会无期。但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证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好处。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那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但是,那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期望的状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期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11、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感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之后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期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感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资料而更具普遍好处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13、坚持是一种信念,它是穿梭于未来与现实的介质,它是期望的使者,它是成功的彼岸,它是万物的根源,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感情是惟有坚持所持有,一个伟大的感情它的守护神是坚持,它与坚持是并肩作战的。

  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更爱你足下的土地;爱,不仅仅是爱你广博的胸怀,更爱你每寸的位置。思念,因不禁中被渐渐淡去,它去的是那样匆忙,那样急切。

  身心的疲惫时需要爱的守护的,在爱的围绕之下,渐渐脱离这尘世的喧嚣。爱你,更爱你那力挽狂澜的激情,更是想占有你那份足下的位置。爱一个人好难,思念一个人更难,这种难以煎熬的折磨犹如万丈深渊,让你觉得那样高危。

  时间在你我相聚是那样的短暂,想你,不要理由,爱更不需要理由,离开你,无法找到理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shici/quanshi/399.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