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教案 时间:2024-05-11 13:16:03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20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晴空万里()

  四季如春()春光明媚()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三个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易的能力。

  2、通过展开“大洋自述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的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七大洲与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1、查找各洲之间的分界线。

  2、理解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看到一个什么物体在转动?(地球)你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的海洋)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

  二、课前热身

  师:原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地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

  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出示地球外貌图后讲述:我们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图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能用一个形容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吗?(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陆面积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陆地占29%)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地球上的陆地被系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较大的块叫什么?(大陆)

  (2)面积较小的地块叫什么?(岛屿)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为几个大洲?(七个大洲)

  互动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哪两个大放的大陆连成一块?把它们合称什么?(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魇一块大陆。)

  互动3:

  谁能上前来拿着大陆的轮廓模型按面积大小排队?(通过排队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互动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

  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

  互动5:

  提示:要求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全作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然后选几名代表将自己绘制的简图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检查是否正确。再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将七大洲名称填入简图中,最后教师提示正确的填法。

  明确:让学生学会将复杂地图化难为易,准确识记大洲的'分布。

  互动6: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图2-23,图2-45,图2-25,查阅各洲的分界线。

  明确: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接尔河、大高加索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互动7:

  师: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

  明确: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共分为四大洋。

  互动8:

  提示: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四大组,钭每大组的学生分别改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的演讲活动。

  点拨:太平洋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属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也最高。

  互动9:

  提示:每大组选一名代表领走自己所属的轮廓模型,并按面积大小排队。学生排队后再按顺序将自己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

  (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

  (1)东南方

  (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并理解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迷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迷吗?我们来猜个迷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打一自然现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讲授新课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响

  (一)降水的形式

  1、联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这两种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2、课件展示,认识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认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响

  1、联系生活,分析影响

  今年夏天,栖霞曾经连续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时,又曾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雨,想一想,这两种情况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见。

  3、课件展示:旱灾和涝灾

  降水过少──旱灾短时间降水过多──涝灾

  (承转)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测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测量和级别

  (一)降水的测量

  1、自学材料,降水测量

  读一下阅读材料,了解降水的测量、降水的单位。

  2、想一想,用简单的材料,你能设计出简易雨量计吗?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个废饮瓶,剪开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个简易雨量计了。

  3、比一比,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气温的单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级别

  想一想,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课件展示城市天气预报符号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变化的表示与判读

  (一)降水变化的表示

  我们已经知道,栖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异很大,那么,其他地区的降水差异也大吗?

  试比较一下以下两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时间/月份

  虽然可以知道两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细分析,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直观的方法呢?

  在小学数学里,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各月降水的变化,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就是降水量柱状图。如果画成下面的图,降水的变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那么,如何绘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呢?

  课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练习:根据活动中的数据,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利用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这儿降水的变化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

  (四)降水变化类型

  根据降水变化,可以分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湿润型,课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伦敦──全年湿润型罗马──冬季多雨型开罗──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转)从刚才几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异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想一想,我们曾用什么方法表示过世界气温的分布?与气温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线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方法:以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为例来说明)(大陆东岸和西岸多,内陆地区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极和干极,读阅读材料,了解雨极和干极。

  “雨极”──乞拉朋齐“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转)世界降水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这要从降水的形成说起。

  1、课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从降水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温条件,只有降温,水汽才有可能凝结。

  2、运用降水的原理解释一下:两极地区和内陆地区为什么少雨?

  小组交流、讨论。

  (两极地区气温低,水蒸汽少,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边,这里水蒸汽没有变冷的条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1.方向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WNEN

  1)一般定向法:W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WS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O0~300300~600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1)天气与交通。

  (2)天气与农业。

  (3)天气与战争。

  (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训练: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四大洋名称及分布。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和位置。

  3、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是___________。

  【学习新课】

  一、大洲的分界线:

  1、读图2—29~2—34。

  展示课件《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找三条洲际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2、P30—31活动。

  项目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同样,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三、四大洋阅读P31内容,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名称概念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通常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四大洋

  1、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读图2—35,让学生记住“太、大、印、北”的顺序

  2、四大洋的分布:

  ①读图2—27,找出四大洋。

  ②让学生说出每个大洋被那些大洲环绕。

  ③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④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3、四大洋的特征:太平洋:跨南北半球,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二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海冰广泛覆盖,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大洋。

  【巩固练习】

  展示课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让学生依据代号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

  【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仅仅是有关世界海洋和陆地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放教学准备1的资料)

  [板书]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读图训练]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

  3、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

  [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活动二:阅读]五海通航。

  第三课时:

  [活动三: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活动四: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反馈练习]讨论:举例说明中国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友好睦邻关系的意义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

  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圣彼得堡

  3、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fanwen/jiaoan/657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