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学校化学教案

教案 时间:2023-03-24 16:46:09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学校化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校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化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一)、原子的构成

  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

  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

  (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6)什么是核电荷数?

  (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

  (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

  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

  (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

  (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单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

  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

  A、11个B、12个c、23个D、35个

  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

  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四)、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学校化学教案2

  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教学重点〗

  A1.质量数(A)和ZX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教学内容〗

  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

  A归纳起来,如以Z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

  成可表示为:

  原子核

  A原子(ZX质子Z个中子(A-Z)个

  核外电子Z个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ⅡA??

  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H3PO4。

  课后作业:

  1.在原子的组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

  3.何谓元素周期律?简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TAG标签: 学校化学教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fanwen/jiaoan/3421.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学校化学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