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

专题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13:29:26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1

  因为某种原因去看了这部耽美小说。在看这部小说之前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无可厚非的事我还是被打击了。

  看了这部小说才晓得什么是真的‘虐’虐身又虐心啊!什么叫做地狱什么叫做解脱,第一次看小说那么那么希望主角快点而死。这才是唯一的解脱最后以为终于死了结果又被那个万恶的女人买走了。说不出来的压抑。

  扭曲的世界、扭曲的灵魂、扭曲的生活、扭曲的爱,但主角的情感真的是太虐了太感人了。不知道你纯和I.K间是不是爱,但确定的是要“在一起”不能缺少的,只是需要一个人一直陪在自己身旁不离开让自己在地狱里还有短暂的放松。那个都市那个国家那些人都是变态。被束缚的灵魂被扭曲的心灵。的确他们两人是肮脏的,但是索求得自由和灵魂是干净的.不能说是纯洁的。

  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部小说,但我觉得看了这部小说以后,再怎么虐的文章我都会觉得是甜的了。

  原以为,什么才是炼狱,什么才是凄惨,现在才懂了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一句话——活着就是恶心。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2

  《活着就是恶心》是德国作家京特·格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原名《比特堡之歌》,出版于1959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自我剖析、独特的叙述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而著称,是战后德语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读完这本书,读者可能会有多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首先,书名本身“活着就是恶心”就揭示了作品中弥漫的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根植于二战后德国社会的集体心理创伤、个人身份的困惑以及对过去罪行的反思之中。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的经历,反映了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扭曲和异化,他在混乱与绝望中挣扎,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认同。

  格拉斯的笔触犀利而富有象征意味,他通过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前后德国社会的种种面貌,包括道德的沦丧、人性的丑陋以及对过去的逃避和掩饰。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既真实又残酷,让人不禁对战争的破坏力和人性的复杂性产生深思。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对语言和记忆的一次探索。格拉斯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游戏和讽刺手法,展现出语言既是表达工具,也可能成为操纵和欺骗的手段。通过奥斯卡的'内心独白,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对于真实、对于真诚表达的渴望,以及在面对历史与个人经历时,语言表述的无力感。

  读完《活着就是恶心》,可能会让人心情沉重,但也会激发人们对于生存状态、道德责任、历史记忆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对一个时代悲剧的记录,也是对人性深处的挖掘,提醒我们正视历史,勇于承担个人和社会的责任,寻找在苦难之后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和勇气。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直面人性的阴暗面,同时也展示了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寻求真理和美的努力仍然存在。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3

  《活着就是恶心》(原文为《比特堡之歌》)作为一部深具影响力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思考,更是对生活、存在及历史的一次深刻反省。以下是可能的读后感要点:

  1.人性的深度探索:格拉斯通过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中既有的美好与不堪。奥斯卡的矛盾心理—对生活的厌恶与渴望,对自我认同的追寻与逃避—让人不禁反思,在极端环境与历史背景下,人的精神状态如何被扭曲,又如何在废墟中寻觅生存的意义。

  2.历史的重负与反思:该作品深深扎根于二战后的德国背景,通过对战争遗留问题的描绘,尤其是德国社会对纳粹历史的态度,促使读者面对集体记忆中的阴暗面。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恶心”,也是整个社会对过去罪行无法回避的集体恶心感,是对历史责任的深刻拷问。

  3.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格拉斯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混合了现实与幻想,诗歌与散文,使得《活着就是恶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自传体小说,更是一次文学上的实验和创新。这种艺术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感受到语言背后深沉的哲思。

  4.生存的悖论:书名“活着就是恶心”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生存悖论。它揭示了在面对生活苦难、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不公时,个体生存状态的`荒谬与挣扎。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绝望的境地中,作者也微妙地透露出对生命价值的坚持与探索,即在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之后,仍试图寻找希望与光明。

  总之,《活着就是恶心》不仅是一次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也是一次对历史、社会乃至人类存在的普遍性思考。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迫使读者直面那些我们常常选择忽视或遗忘的真相,从而在理解痛苦与矛盾的过程中,寻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和理由。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4

  《活着就是恶心》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的自传体小说《恶心》的一个非标准中文译名。这部作品首次出版于1938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萨特通过主人公洛根丁的内心独白和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探讨了存在、意识、时间、自由以及人的本质等哲学问题。

  读《恶心》这部作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刻怀疑和反思。洛根丁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恶心”,这种感觉不仅是生理上的不适,更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深刻质疑。他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世界,都似乎失去了固有的意义和连贯性,一切变得虚无而荒诞。这种感受反映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人类被抛入一个没有预设意义的世界,必须自己去寻找或创造生命的意义。

  萨特通过洛根丁的视角,展示了个体在面对存在的.荒诞性时所产生的孤独、恐惧与自由。书中对于时间的感受尤为独特,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有目的的流动,而是变成了一种压迫性的存在,让人感到既空洞又沉重。洛根丁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无力感和对永恒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对自由的探讨也极为深刻。虽然自由看似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在洛根丁的体验中,这种绝对的自由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为当世界失去给定的意义时,人就必须承担起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的责任,这是一项艰巨且常常令人不安的任务。

  读完《恶心》,读者可能会经历一次心灵的震撼,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它促使人们思考:在看似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如何赋予生活以意义?如何在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世界的荒诞性后,依然选择积极地生活下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一场深刻的哲学探索,激发读者对于存在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深度反思。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5

  《活着就是恶心》是德国作家京特·格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原名《狗年月》,该书是其著名的“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的视角,以一种荒诞、讽刺和充满象征意味的手法,展现了纳粹时期至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面貌,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以及生存状态的异化。

  读完《活着就是恶心》,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震撼与反思。格拉斯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或集中营的恐怖,而是通过奥斯卡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变化,以及他所经历的社会环境变迁,间接反映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奥斯卡的身份多重且复杂,既是但泽的一个市民,又是杂技演员、鼓手、甚至是临时加入过纳粹青年团的成员,这种身份的流动性让读者看到,在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人如何在生存与道德之间挣扎,如何在保持自我与融入集体之间徘徊。

  书中充满了象征与隐喻,如奥斯卡的“狗语”能力,不仅是对人类交流困境的讽喻,也象征着个体在社会压迫下的.异化。奥斯卡对“恶心”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中虚伪、残忍和非理性的深刻厌恶,这种感受让读者不得不正视历史的伤痕,思考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选择。

  《活着就是恶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与审视。它提醒我们,面对过去,尤其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直面与反思比逃避更为重要。格拉斯通过文字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的尊严与良知也不应被完全抹杀,活着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找真相,追求人性的光明。

  总之,《活着就是恶心》是一部深刻反映历史与人性的小说,它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促使人们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自己及社会进行深刻的反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duhougan/zhuanti/7526.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活着就是恶心》读后感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