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阅江楼记》读后感

专题读后感 时间:2024-10-12 13:29:4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阅江楼记》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江楼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江楼记》读后感1

  凡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少有人记得还有明人宋濂写的《阅江楼记》。这也难怪,因为岳阳楼确有其楼,历史名楼,《岳阳楼记》是古文名篇,而《阅江楼记》则是有“记”无楼。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南京狮子山顶建楼阁,并钦赐名为“阅江楼”,同时命翰林院学士承旨宋濂作文记之。文章写好了呈给皇上,朱元璋又下诏不建此楼了。所以南京狮子山上从来没有过阅江楼(公元2000年以后为了招徕旅客建造的阅江楼碑,并没有填补600多年此地无楼的历史空白),而《古文观止》中却保留了《阅江楼记》。

  读《岳阳楼记》,人们会有畅快淋漓、提高思想境界的感觉;读《阅江楼记》则不然,只会觉得肉麻和憋屈。为什么?因为《岳阳楼记》是散文,《阅江楼记》是宫廷台阁体(简称宫阁体)文章。二者文体不同,结构语言各异,读者的感觉当然就不一样了。这正是我标题为“别样滋味”的原因。为广大读者阅读方便,我把《阅江楼记》摘要译成白话,然后再和读者诸君一起品味它。

  金陵是帝王之州,从六朝到南唐都在这里建都。可是他们都是偏安一方的小国,和这里的山川王气不相匹配。只有我皇洪武定都于此,方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皇下诏在狮子山建楼,登楼远眺,但见万种景象,森然排列,真是天设地造的雄伟之地,就等着统一中国的我皇洪武来这里开创千万世之伟业呢。

  风和日丽,皇上登临此楼,必然产生许多遐想。看到滚滚长江东流入海,四方官员来朝述职,城池高深,关隘巩固,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顶风冒雨战斗胜利才得到的呀。”于是想着华夏这么大,需要设法保卫。看到江中帆船上下往来,番邦来朝,南蛮进贡,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武力所及和仁德安抚的'结果啊。”于是想着四方这么远,需要考虑怀柔方略了。看到四郊田野里的农夫农妇在烈日烤晒下辛勤劳动,脚都裂开了,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能睡在茵席之上啊。”于是想着怎样让他们过上更加安宁的日子。

  我皇建此楼阁,是为了利用此地山川的雄伟,兴起感想,发扬精神,谋求天下大治的方略,哪里是为了观景娱乐呢。过去这里也曾有华丽高大的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等楼阁,都是为了声色淫乐。一转脚的功夫,这些景象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惋惜和感叹。臣不知道怎样解释这样的事。

  我皇洪武,圣德如天,和大禹治水的功德一样,皇恩浩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臣不是个聪明人,奉旨写记,只想把皇上日夜为民操劳,治理天下的功德写下来,刻在石碑上,永世流芳。至于流连光景就不写了,我怕亵渎皇上的圣明。

  从字面上看,该文满纸都是歌功颂德,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皇帝的建议和警示。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乏有知有识、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手中无权,他们治国安民的意见要通过皇帝采纳才能实现。而皇帝考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权,这是最重要的,其他事都必须服从于巩固皇权。于是文人学士的良知良能与皇权碰撞,结果就产生出一种文体——宫廷台阁体。写这种文章,必须歌颂皇帝的英明伟大,为皇帝歌功颂德是宫阁文章的要素,不可或缺。歌颂之后,再敛声下气,微言建议。即使这样,也还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获罪于皇上,惹来杀身之祸。就说宋濂吧,他是朱元璋没当皇帝时的经师,后为朝廷近臣,奉旨写《阅江楼记》,告老还乡之后,也没有逃脱被流放的厄运。可见,在封建社会里,有良知良能的知识分子,做人作官都很难啊。

  60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早已“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当家做主了,但是在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中,宫廷台阁体文风犹存,讲话作文,空话、官话、套话连篇累牍,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应列为改革的对象。

  《阅江楼记》读后感2

  阅读宋濂所作的《阅江楼记》,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庄重典雅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文章以阅江楼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阅江楼的壮丽景色与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紧密结合,既歌颂了明朝的盛世,又寄寓了作者对帝王的期许与劝谏。

  宋濂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将阅江楼的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到“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作者对国家社稷和百姓民生的深深关切。同时,他也巧妙地通过描绘朱元璋登上阅江楼后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帝王应有的胸怀与担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宋濂在歌颂朱元璋功绩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奉迎,而是融入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对帝王进行了委婉的劝谏。他提醒朱元璋,要看到百姓的辛劳与付出,要安抚内外、体恤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既歌颂又劝谏的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既有颂扬之辞,又不失分寸与深意。

  此外,我还从文章中感受到了宋濂作为文人的风骨与担当。他敢于在文章中为百姓发声,为国家的未来担忧,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阅江楼记》不仅是一篇歌颂性散文,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深意的佳作。它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宋濂的文学造诣和人格魅力有了更高的认识。我相信,这篇文章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追求更高的理想与境界。

  《阅江楼记》读后感3

  《阅江楼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一篇经典之作,它不仅描绘了阅江楼的壮丽景色,更寄寓了作者对国家的深深关切与期许。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宋濂的文学才华和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章开篇便以阅江楼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楼台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宋濂并没有止步于对景色的'描写,而是巧妙地通过描绘朱元璋登上阅江楼后的所思所想,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了对国家社稷和百姓民生的关切上。这种写作手法既使得文章充满了文学色彩,又赋予了它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文章中,宋濂对朱元璋的功绩进行了歌颂,但同时也委婉地提出了对帝王的劝谏。他提醒朱元璋要看到百姓的辛劳与付出,要安抚内外、体恤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既歌颂又劝谏的写作风格,既展现了宋濂作为文人的风骨与担当,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此外,我还从文章中感受到了宋濂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独到理解。他通过描绘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和登上阅江楼后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帝王的胸怀与担当,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种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阅江楼记》是一篇充满智慧与深意的佳作。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宋濂的文学才华和家国情怀,更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这篇文章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追求更高的理想与境界。同时,我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宋濂的其他作品,去感受他那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阅江楼记》读后感4

  阅读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的《阅江楼记》,我被文中那庄重典雅、委婉含蓄的笔触深深吸引。宋濂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写下这篇歌颂性散文,不仅描绘了阅江楼的壮丽景色,更融入了深厚的忠君忧民思想。

  文章开篇便引人入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阅江楼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然而,宋濂并未止步于对美景的描绘,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明太祖的丰功伟绩与阅江楼的胜景相结合,歌颂了明朝的盛世气象。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宋濂在歌颂明太祖的同时,不忘委婉地对其进行劝谏。他通过描述明太祖登上阅江楼后所见的景象,引导其思考如何安抚内外、体恤民生,展现了士大夫的.风骨和担当。这种寓劝于颂的写作手法,既体现了宋濂的文学才华,也彰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读完《阅江楼记》,我不仅对阅江楼的壮丽景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被宋濂那种忠君忧民的思想所感动。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江楼记》读后感5

  《阅江楼记》是明代文学家宋濂的传世佳作,其不仅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明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文章开篇,宋濂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阅江楼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宏伟的建筑之中,感受其巍峨壮观。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阅江楼之景,抒发了对明朝盛世的`歌颂和对明太祖的敬仰之情。

  在歌颂明太祖的同时,宋濂也巧妙地融入了对帝王的劝谏。他通过描述明太祖登上阅江楼后所见的景象,引导其思考如何巩固江山、安抚四方、体恤民生。这种寓劝于颂的写作手法,既体现了宋濂的智慧和才华,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读完《阅江楼记》,我深受启发。这篇散文不仅让我领略了明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宋濂那种委婉含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用我们的笔触去描绘这个美好的世界,去传递那些温暖人心的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www.ikzyw.cn/duhougan/zhuanti/1165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阅江楼记》读后感

手机扫码分享

Top